其实我感觉像性格三观这种东西,归根到底还是只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成长经历一个就是先天基因。每个人的现在都是由过去所塑造的,所以经历的越多见过的风景越多,越不容易被困住走向极端,也更能全面的发展。

🧬《你是谁,由什么决定?——性格与三观的科学拆解》

“我们是谁?我们是怎么成为这样的?”
这不仅是哲学命题,更是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科学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尝试用通俗但严谨的方式,解答一个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

🧠 你现在的性格,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变的?


一、性格与三观的两个核心来源

我们先讲一个简单但重要的框架:性格和三观的形成,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

  1. 先天基因(Nature)
  2. 成长经历(Nurture)

📌 “你现在是谁,其实是过去所有经历的总和。”

🌱 成长经历决定了你如何回应世界

  • 家庭、学校、朋友、人际冲突;
  • 创伤、鼓励、失败、旅行;
  • 这些经历像无数次“变量输入”,共同塑造了你的价值观安全感情绪调节策略

🧬 先天基因设定了你对刺激的反应方式

  • 有的人天生敏感,有人冷静;
  • 有的人天生乐观,有人容易焦虑;
  • 这与基因影响的神经递质系统有关(如血清素、多巴胺、MAOA基因等)。

二、性格极端的“成因公式”

极端性格 ≠ 天生坏
而是下面这条路径被走了太远: 原始倾向 + 单一成长环境 + 缺乏反思/输入 → 极端认知/行为

常见例子:

极端类型 背后逻辑
情绪易爆 成长中情绪表达没有被接纳,形成“只有情绪爆发才能被看到”
极端冷漠 童年缺乏稳定依恋关系,形成“情感就是风险”
非黑即白 经历太少,缺乏模糊地带的经验,倾向二元对立思维

了解了这些极端类型的背后逻辑之后,相信你对自己的性格塑造和对亲密关系的处理也会有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如果你的暧昧对象是这几个典型的极端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的话(往往有了一种之后就会更容易滋生出剩下的几种)。你就需要考虑一下是否要进入这段关系中,从而避免浪费感情和时间,因为你没必要做一个他人的救世主形象。


三、经历越多,为何越不极端?

✅ 1. 心理弹性更高

经历多 → 情绪调节路径更多 → 不容易崩溃
你会知道:“一时失败 ≠ 我很差劲”,“被拒绝 ≠ 不值得爱”。

✅ 2. 视角多元,避免认知封闭

  • 看过更多人的苦与坚持,你就不会轻易评判;
  • 走过不同的文化、环境,你会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 3. 自我同一性更稳固

心理学家 Erikson 认为:

“人类的成熟,是通过不断探索并整合‘我是谁’的过程完成的。”


四、如果你想变得更“平衡、稳定、通达”,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1. 主动扩展经验值
  2. 去旅行,去听不同的人讲述生活;
  3. 去尝试失败,去面对不同的自己。

  4. 提升“心理弹性”

  5. 正念冥想、写作、运动、深度阅读;
  6. 不逃避问题,而是训练自己“看见但不被吞没”。

  7. 建立多样化输入源

  8. 少刷短视频,多看好书;
  9. 不止听赞同你的人,也听不同观点。

🧩 结语:你不是被命运决定的,而是自己塑造的结果

“Genes load the gun, but environment pulls the trigger.”
—— Judith Rich Harris

你无法选择出生,但你可以选择面对经历的方式;
你无法决定天生的性格倾向,但你可以不断训练、拓宽,塑造那个更自由的自己。


📝 作者按:
本文综合参考心理学理论(依恋理论、社会学习、人格五因素模型)、行为遗传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旨在帮助更多人理解:“你现在的样子,是可被理解也可被改变的。”


🔗 欢迎引用、转发,但请注明出处;如需获取更多相关文章或个性化心理成长建议,可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