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喊出:“My favourite season is the fall of patriarchy."的口号,引起我下列的思考(吐槽):
有些人在朋友圈高喊“父权崩塌”,但自己却做着最典型的男权行为。女权的核心是女性的独立与自强,而不是如何无耻地利用男性资源。
有人以为利用男性能够让某些男人幡然醒悟、反思父权,但实际上,那些能看懂你行为逻辑的男性不该被利用,而看不懂的反而会沉溺其中、乐在其中。这种“策略性利用”不会动摇男权结构,反而会放大性别对立,加剧社会的撕裂。
本文并非反对女性争取权利,也非“媚男”立场,而是对当下女权语境中部分“策略性利用逻辑”的质疑与批评。只有看清这些矛盾,我们才可能真正走向一个更平等、更成熟的性别共处时代。
本文反对一切性别工具化倾向,不针对个体行为,而意在提出反思:女权话语在大众文化传播中是否存在“扭曲性使用”?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本初的理想?
- “利用男性”是否是一种女权策略?
在某些网络女权语境中,确实出现过“反向利用”或“策略性讨好男性以获取资源”的话语,比如“男权工具论”或“性别反向剥削”。但主流的女权主义学者并不支持这种做法,因为这等于用旧的压迫逻辑来装点新的斗争名义,既无法建立真正的平权基础,也会让女权运动被污名化。
- 父权结构真的会因“被利用”而崩塌吗?
你指出了一个逻辑误区:部分人以为“拿捏男人”能促使他们反思性别结构。实际上这通常只会强化某种“男性被控制”的恐惧感,进而促使一些男性走向“反女权”“反平权”的极端阵营(如红丸文化、MGTOW等)。
- “喊得最凶”和“做得最男权”是否自相矛盾?
这体现了“表演性正义”或“表演性女权”的问题(performative feminism),即在公共空间标榜某种政治正确,但行为上却沿用旧有性别特权结构。例如: • 一方面口头上谴责物化女性; • 一方面自己通过外貌吸引获取资源,但否认其策略性。
这不是说女性不能美,也不是说女性不能从异性关系中获得帮助,而是当你批评结构时,却借助该结构牟利,就会引发“信念与行为的割裂”。
下面是两篇ai输出的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
女权,不是工具性的“性别操控术”——谈“反男权”与“利用男性”的边界问题
✍️ 引子:喊着打倒父权,却活在男权逻辑里
我们经常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一边高喊“父权崩塌”“打破性别压迫”,一边却又将异性当作资源去策略性操控——比如赤裸裸地对男性说“陪我打乒乓球吧,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甚至用玩笑语气要求男性“买单是应该的”。这些行为,真的与女权有关吗?
乍看之下,这是一种“逆转”,一种“对旧规则的反抗”或“用男权逻辑惩罚男权”。但实际上,它可能并不是“打破权力结构”的一种路径,反而是表演性的伪装和结构的延续。
⚖️ 真正的女权,不是“性别资源最大化”
🚫 利用 ≠ 解放
策略性地“利用男性资源”——用陪伴、金钱、体力劳动等换取自身便利——看似在挑战旧有性别结构,实际上却仍然深陷其中。这种“换位剥削”并不比“被剥削”高尚多少。
从逻辑上看,这种行为不是在解构父权制,而是在用它、依赖它、延续它。如果你批判“女性被看作取悦男性的附属品”,那你反过来把男性当作工具人,也就没有摆脱“工具性人际关系”的原罪。
🧠 有意识的男性,不是你“教育”的对象
有些人抱着“我就是要让男人吃点苦头才能反省”的心态,认为通过利用、冷漠、放置等手段,让男性品尝到被边缘化的滋味。但这不仅混淆了正义与报复的边界,而且大多数能理解你行为逻辑的男性,其实并不该被惩罚;而看不懂的那群人,往往只会更沦陷于自恋或自怜,而非觉醒。
真正的改变,从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创造一种不再需要这种方式的新结构。
🎯 为什么这种“利用逻辑”反而加剧性别撕裂?
1. 道德正当性被侵蚀
当女性群体内部出现部分利用男性资源的“高调示范”,就很容易被放大为整个女权立场的代表,从而激化性别对立。这不仅不利于争取平等,还会让原本同情女性处境的中立者失望甚至转向敌意。
2. 男性群体的“受害者意识”被放大
在一些语境中,男性并不一定是父权结构的获益者,反而可能在性别角色中承受极大压力(如被期待“保护女人”、承担经济责任等)。在这种背景下,刻意“压迫回去”会让部分男性觉得“自己是被打压的那一方”,从而强化了“反女权”情绪。
3. 性别关系滑向交易逻辑
当“性别工具化”成为互动范式,不论是男性对女性,还是女性对男性,人际关系都会滑向一种赤裸裸的算计与博弈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爱、善意、尊重、平等,都不再可持续。
💬 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
真正的性别平权,是不是也意味着放弃“性别红利”?
女权的目标是否也包括拒绝利用性别差异获取特殊待遇,包括但不限于“吃饭不买单”“做事就该男人来”“我任性是你宠我”? -
如果你在行为上延续了父权逻辑,口头的批判是否就显得虚伪?
有些“喊得最响”的人,恰恰在情感关系、生活安排中最深地使用着父权留下的性别便利。 -
是否应该重构“独立”的定义?
“独立”不是嘴上说说,更不是“反向操控”,而是无论在情感、金钱还是选择上,都能够摆脱依赖、不通过牺牲他人来成全自己。
✅ 总结:真正的女权,不需要牺牲谁来证明价值
女权不是要“打败男人”,而是要打破“性别决定价值”的结构。
我们需要的,不是“利用性别优势”的女性主义,也不是“被仇恨驱动的反击”,而是建立在尊重、对等与自我负责基础上的平权观。
无论性别如何,能否彼此视为“人”而不是“功能”与“资源”,是这个时代最急迫需要回答的问题。
女权不是“利用术”——浅析当代“策略性女权”背后的伦理困境与结构幻觉
“喊着解构父权,却用最男权的方式生存。”
——这或许是我们在“性别话语热潮”中最讽刺的景象之一。
🧩 前言:我们真的在“去父权”吗,还是在“扮演男权”?
在当今社交媒体的语境下,“女权”这个词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使用方式。它既是一种争取权益的旗帜,也被部分人当作一种可以“战略性赢利”的工具,尤其是在亲密关系、职场互动与社交博弈中。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正在上演:
一些人一边高呼“打破父权结构”,一边却用“我是女生”来要求男性买单、陪伴、承担劳动与情绪成本。
如果这些只是个别行为,那我们无须过度关注;但如果这成为一种可以公开炫耀、在社交场域中收割声量与资源的表演性语言,它所引发的思考就必须严肃对待。
🧠 结构分析:父权制度是压迫,不是利益的调度表
1. 利用男权,不等于反抗男权
有一种流行的误解:“父权社会里男性有特权,所以利用男性是为自己争权。”
乍看合理,实则荒谬。
📌 问题在于:
- 父权体制不只是让男性“拥有权力”,而是定义了男性应当如何被期待、女性应当如何存在。当你用“男人应该请客”“男生力气大你来搬”这样的逻辑获益时,你并不是在反抗父权,而是在继续套用并加固其功能分配模型。
这就像你说“我讨厌资本主义”,却又要求资本家优先雇你、养你、为你买单。
父权不是某个男人,而是一个将性别变成工具的系统。 你依赖这个系统,就无法真正推翻它。
🧭 道德与伦理困境:女权的目标,是平等,不是复仇
2. 策略性“以男还男”,引发的是反弹,而非反思
有人认为:“男人压迫女人这么多年,我们就该反过来让他们吃点亏。”
但这是一种道德报复主义(moral revengeism),而不是正义。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基于复仇的正义,不会通向和平,只会通向对立结构的轮回重演。你“利用”的越多,男性中的部分人越会发展出一种“受害者意识”,进而走向“反女权”“厌女情绪”“男性主义复兴”等极端思潮。
❗“男性资源”不是“女权燃料”,而是性别信任的试金石
当女性以“理所当然”的姿态接受男性的陪伴、金钱、体力或情绪劳动时,不仅消耗的是男女性别关系的公平信用,更是在消解彼此之间非功能化的爱、陪伴与合作的可能性。
🎯 哲学追问:我们真的理解“独立”了吗?
当代“女权”话语中常说“女性要独立”,但到底什么是“独立”?是财务自由?还是不求人?还是情绪不依赖?这恰恰是很多人混淆的关键。
🌱 真正的独立是这样的:
方面 | 表面上的“独立” | 实质的“独立” |
---|---|---|
金钱 | 能找到人请客 | 拒绝依附性获益 |
情感 | 控制他人情绪换安全感 | 接纳孤独也能自处 |
社交 | 设定“性别特权”策略 | 持平等视角交往 |
权力 | 利用“弱者优势”反压制 | 拒绝建构新不公 |
所以,当“我让男人陪我”“我让男人买单”成为“我够独立”的证据之一时,我们必须质疑:这真的是独立,还是披着独立外衣的工具化依赖?
🔍 社会心理角度:为什么“策略性女权”令人上瘾?
✅ 快速收益,低风险
在当下的社交环境中,“利用性别身份获利”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操作方式,尤其是在情感关系中。你不需要付出真诚与信任,只需扮演弱势、制造情绪依赖,就可以让对方承担更多责任。
❌ 但长期后果是代价惨重的:
- 两性关系的信任被侵蚀;
- “男=资源,女=获取者”的角色继续加固;
- 真正试图共建平等关系的人,反而被误解为“廉价”。
🧨 性别对立的深层机制:每一次“策略性利用”,都是一次“结构性复刻”
我们以为自己在颠覆男权,但却在模仿、复制并利用男权的权力逻辑。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所说:
“你以为你在拒绝的,其实恰恰是你最深地认同的。”
这句话套用在性别关系里尤为贴切。你越是“反击”,越是在那条父权制定的“工具-奖赏”轨道里奔跑。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脱轨,而不是换个方向继续开。
🧘 结语:从“操控性女权”走向“合作性平权”
女权的终点,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也不是用性别差异获得便利,而是回归“人”的维度。
我们不该再用“工具人”的方式定义他人,也不该用“操控感”来满足自我价值。无论性别如何,真正值得被倡导的,是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承担自身命运的责任、以及彼此平等的协商能力。
这或许会更慢,更辛苦,更不讨好,但也更值得。
另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是经济基础较好的年轻女性,越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女性独立,从个体上而言,这是一种强大,是一种不论遇到的是怎样的男生,她都可以一笑而过,云淡风轻的能力。所以往往她们会很安静,不会一次次的喊口号。
🧘 安静的力量:经济独立女性,为何不需要“喊口号”?
我们观察到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社会现象:
越是经济基础扎实、精神结构稳定的年轻女性,越少在社交平台上频繁表达“我要独立”的情绪口号;而那些高频喊出“我要自由”“我要平等”的人群,有时反而在现实关系中呈现出强烈的依附性与情绪控制欲。
🧠 为什么?因为她们已经“拥有”,无需“证明”
真正的独立,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活在她们每一个选择与步态里的沉静自信。她们经济上不依赖任何人,心理上不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取认同感,于是面对任何男性感情上的失衡与缺席,她都能一笑而过。
她不是不需要爱,而是不会用“必须得到”来换取价值感。
她不是冷漠,而是温柔地自持。
💰 经济基础,确实是女性独立的前置通道之一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有钱的女人才配谈独立”,而是指出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一个父权仍旧主导的社会结构中,经济独立是女性突破性别依赖框架的第一张门票。
因为没有经济能力,就意味着在很多场景中必须求助、必须配合、必须依赖。而这种被动性一旦长期化,就很容易演化为在亲密关系中对“男性的功能性期待”。
📢 喊口号 ≠ 拥有力量,往往是力量的替代品
频繁喊口号、制造对立、言语挑衅、过度表达的女性,有时并非真的激进,而是在向外部索取自我确认感。
而真正内在稳定的女性,则通常安静而笃定。她们不会时时高呼“打倒谁”,因为她们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打赢了更重要的战争——与自己和解、从结构中脱身。
🧩 总结:独立不是状态,而是结构稳定后的自由感
真正的独立,是一种“不靠谁也能活得好”的人生建构。
是一种“被谁喜欢很开心,但不被喜欢也无所谓”的稳定气场。
是一种“你很好,我也不差”的内心对称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独立女性的安静,不是沉默,而是无声的胜利。
她们不需要靠标签来定义自己,不需要靠攻击来确立位置,她们只是活成了最自由的样子。
🌿 延伸阅读建议: - 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不是生来如此,而是被结构定义; - 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独立是对性别建构的挣脱,而不是对抗的重复; - 弗兰·勒博维茨:独立不是态度,而是有底气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