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教育很喜欢一切都从概念讲起,但实际上这剥夺了学生自己形成概念的机会。实际上,应该从问题出发,从理解和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体验从 0 开始解决问题。”
这句话直指当前教育模式的一种本质偏差,它不仅值得学生深思,更值得教育工作者和课程设计者反思。
🧠 一切从“概念”讲起的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一种结构化流程:
定义 → 定理 → 公式 → 例题 → 练习
这种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 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缺乏内在驱动力;
- 概念孤立抽象,与现实脱节,难以理解与应用;
- 缺乏“体验建构”的机会,导致知识浮于表面。
以高中化学为例,学习“溶液浓度”时,通常直接给出公式:
但学生可能并不理解浓度的必要性,更不清楚实际意义。
🚀 问题驱动学习:更高效的路径
相较于“概念先行”,问题驱动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提倡:
从现实或模拟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发构建知识体系。
🎯 特点与优势
- 激发好奇心:学习不再只是“听讲”,而是“要解决一个真实问题”;
- 锻炼能力:不仅是记忆公式,更是学会提问、建模、反思、验证;
- 知识系统更牢固:概念不是“被告知”的,而是“被建构”的;
- 贴近科研/职场模式:真实世界的工作从来不是“先讲定义”,而是“有问题要你解决”。
💡 示例:从泡糖水引出“浓度”概念
“我想泡一杯刚好有甜味但又不齁的糖水,怎么知道加多少糖?”
这就引出:
- 糖的量(物质的量)如何描述?
- 如何衡量甜度强弱?(单位体积含量,即浓度)
- 如何量化?最终自然归结为:
此时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更理解了公式的来源与意义。
📚 为什么中国教育更强调“概念先行”?
并非“坏老师”或“落后理念”,而是历史和制度使然:
- 高考与应试的强大导向力:统一化、标准化要求高;
- 大班教学的现实压力:缺乏个性化探索空间;
- 教学内容庞杂,时间有限:难以展开启发式教学。
但近年来的“双减”政策和新课改,已在尝试强调“核心素养”“项目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改革方向。
🧭 从“0”开始是否现实?还是应从“已知”出发?
从完全“未知”出发解决问题,听起来理想,但在现实教学中或许过于理想化。
🌉 半结构化问题:学习的“桥梁”
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思路是:
通过半结构化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经验”与“目标知识”之间搭建“认知之桥”。
这就像你在玩一个游戏时不会上来就打最终Boss,而是从基础任务一步步构建技能和信心。
🧪 跨学科实践建议:以化学教学为例
如果你是老师,或者想自学一门知识,不妨试试以下教学设计流程:
阶段 | 行为 | 示例(溶液浓度) |
---|---|---|
1. 提出问题 | 引发兴趣 | “泡糖水怎么加糖才不齁?” |
2. 激发探索 | 提出猜测/方案 | “是不是水越多越淡?” |
3. 提供工具 | 适时引入公式 | \(c = \frac{n}{V}\) |
4. 应用验证 | 练习/实验/改进 | 实际配糖水,比较甜度 |
5. 总结归纳 | 形成知识体系 | 浓度概念内化 |
🌱 总结:教学的目标,不是告诉答案,而是激发构建
正如教育心理学家 Piaget 所说:
“Every time we teach a child something, we prevent him from inventing it himself.”
我们当然不能完全放弃讲解概念,但至少应给学生更多“构建概念”的空间,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认知快感。
从教育哲学反思科研训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