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见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的这句词常被我们用来缅怀逝去的美好初遇,那一刻的清新、那一眼的悸动,仿佛胜过后来的漫长岁月。然而,今天我想从另一种角度谈谈这句话——不仅仅是诗意的回望,更是认知与情感的成长之路。
初见为何动人?
我们总是记住初见,不只是因为那时的一切都还没来得及破碎,更因为“初见”是一种心理滤镜。我们在那一刻赋予对方投射的美好,仿佛心灵未被污染,世界未被解构。
可事实是,初见只是人与人关系的起点,不是全部。
久见人心,未必是背叛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句词有点儿一刀切地悲观了。人真的那么容易变吗?还是我们初见时的期待太过单一和理想化?
很多时候,并不是人心变了,而是你终于看清了一个人的本质。
“久见人心”不是悲剧,而是对“初见滤镜”的温柔祛魅。
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理解。
认清,不等于失望
我们该允许自己在一次次交往中,慢慢认识别人——他的习惯、价值、缺点、短板。
认清不一定意味着幻灭,反而是一种踏实。
你越清楚对方的边界,就越能决定如何靠近。
“变”未必都是坏事,认清一个人,是成长的一部分,不是情感的失败;
成长不是要求我们丧失幻想,而是让我们在清醒中依然相信善良。不要因变化而恐惧善良、失去信任。
善变不能成为借口
“人心易变”有时成了太多人逃避责任的借口。“善变”成了现代关系中的挡箭牌,一段关系结束了,就说“我变了”,却不愿承认自己从未真诚经营过它。
如果你因此变得短视、自保、冷淡——那才是真的“变了”。 “信不过别人”变成“也不需要成为更好的人”。
人性本来就复杂多元。真正可贵的是,有些品质从未改变:善良、真诚、守信、责任感。
我们不能因为遭遇过虚伪,就否定真实;不能因为被人背叛过,就拒绝信任。
成为那个仍旧相信的人
很多无知无畏之人骄傲的相信汇率的波动比相信一个人还要稳定。他们用经济逻辑否定人性,用否定人性自我开解。
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个纷乱的世界里,成为那个仍旧选择相信他人、相信温柔、相信善良的人?
不是因为我们天真,而是因为我们已经足够清醒。
我们见过山,也见过海;
我们经历了祛魅,也经历了接受;
可我们依然愿意相信,在一次次“初见”之后,世界依旧值得我们真诚以待。
后记
写下这篇文章,是在我重读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之后,对“初见”这一概念的再次思考。或许,我们该学习的不仅是如何在初见时怦然心动,也要学习如何在久见之后,依然选择温柔与坚定。
愿你我都能在认清世界之后,依然热爱它。
愿你我都能在认清一个人之后,依然愿意靠近他。
我认为:
见山见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变却道却,等闲故人心易变,实则久见人心尔。
希望每个人在关系越来越好了之后,都能少一些保留和偏见,也希望我们褪去对对方的滤镜之后,都能从心里欣赏对方。
我们见过山,也见过海;
我们也见过这个人真实的样子;
可我们依然愿意相信:
这个人,在时间中未必变得更好,
但我们仍愿意给他一个被善待的机会。
希望在这个人们越来越自我,社会越来越功利,关系越来越疏远的当下,人们能多一些对朋友、亲人、恋人的信任和在意
快跟朋友说一句感谢有你吧,快在朋友圈晒出共同的合照,呈现和分享共同的回忆乐趣!